發表文章

【基本面】關於台幣一天升值超過3%的一些想法

圖片
  1.美元計價資產價格減損(美債、美股ETF): 台幣對美元升值,買入美元計價的資產會虧,最虧的可能就是美債,畢竟漲不比股票,匯損卻相同。如果台幣從33升到28,美債ETF帳面價值將損失15%,以存續期約20年的長債ETF來說,降息4碼上漲約16%,但台幣升值的匯損會吃掉幾乎所有漲幅。 ▲台幣升值:買入的美元計價資產有匯損   2.公司評價(每股淨值&帳上資產價值) 台幣升值,可能要注意帳上持有大量美元資產公司的每股淨值減損和價值重估。其中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帳上有大量美債資產的壽險股。假設台幣兌美元匯率由33升到28,美元資產價值-15%左右,另外除了帳上美元計價資產價值會減損,美元計價負債價值也會減損,如果台幣升值,資產負債表中的美元負債也會相對變少(因為要還的錢合台幣變少了),這部分有好處。 ▲台積電2024年第四季-帳上外幣資產/負債   3.賺美元公司美國營收的匯兌損失: 以台積電為例:2024年台積電有68.9%營收是美元總營收900億美元/合約2兆9700億台幣(以USD/TWD=33計)/EPS:45 假如美元兌新台幣從33升值到28,台積電營收合台幣會變: =28/33*68.9%(美元計價部分)+31.1%(非美元部分)=89.4%,營收合台幣減少約10.6%,台幣升值公司營收、EPS會受影響,本益比的槓桿乘數也可能受影響。(台積電:台幣對美元升值1%,公司營益率可能減損0.4%) ▲台積電2024年第四季財務報表:美國地區營收占比約68.9% 4.台幣可能升多少: 川普口中的骯髒15國,是對美貿易順差+匯率操縱,在川普的關稅談判之下,台幣對美元升值可能難以避免。個人在參考幾個價位:USD/TWD=30是川普第一任時平均值,USD/TWD=28是3年前最低,USD/TWD=25是廣場協議時。 ▲美元/台幣 1980-2025年 5.歷史借鏡(廣場協議): 1985年廣場協議,迫使1985-1990年台灣匯率、利率自由化改革,放棄固定匯率改採浮動匯率(1979年之前台灣是固定匯率),新台幣在那段時間從40升到25.5對1美元,升值60%。台幣升值,吸引外資更願意把美元資產換成台幣資產,加上1986年台灣出口旺盛,國內超額儲蓄上升,股市房市暴漲。當時也有一些聲音是台幣升值台灣中小企業會倒幾萬家,但台幣從40升到25...

【回測】台股回測實證:ALL IN 台灣50 到底好不好?

圖片
台股回測實證1987-2025年 嗨~我是Jimmy,最近進行了台股大盤的回測,想研究幾個問題: 直接ALL IN 台灣50 到底好不好、適不適合? 在任一交易日買進,短期買賣和長期持有的報酬率哪個好? 幾個常見的投資策略反思:均線上做多、均線突破、跌10%停損 為了避免多算一次多頭或空頭,我將數據分成4個時間長度: 2015-2025年:最近10年,中美貿易戰、Covid-19、美國升息、關稅帝君 2005-2025年:最近20年,+金融海嘯、美債危機、中國股災 1995-2025年:最近30年,+科技泡沫、亞洲金融風暴、SARS 1987-2025年:手邊能找到的最長資料,+1990泡沫破裂 回測標的: 加權指數 回測期間: 1987年1月-2025年4月30日 回測方法: 2015/2005/1995/1987年1月一開盤就ALL IN,無腦多不賣出, 累積到2025/4/30 2015-2025年: 累計報酬:118%/總計10年4個月/ 年化報酬率:7.85%     /期間最大報酬:163%/最大虧損:-20% 2005-2025年: 累計報酬:229%/總計20年4個月/ 年化報酬率:6.03%    /期間最大報酬:297%/最大虧損:-33% 1995-2025年: 累計報酬:187%/總計30年4個月/ 年化報酬率:3.54%    /期間最大報酬:245%/最大虧損:-51% 1987-2025年: 累計報酬:1803%/總計38年4個月/ 年化報酬率:7.99%   /期間最大報酬:2197%/最大虧損:NA ​ ALL IN 台灣50 到底好不好?回測歷史數據 最近在PTT討論區上,「ALL IN 台灣50」話題再度掀起熱議。支持的人認為台灣50相當於台股最核心的公司,是長期致富的穩健選擇;反對的人則認為集中投入風險過高、報酬率不夠亮眼。 身為長期投資人,我實際回測了ALL IN台灣加權指數從 1987 到 2025 年的報酬率變化(挑大盤回測是因為歷史數據較多,且走勢與台灣50很相近),並加入每年平均約2%~3%的股息,還原含息報酬率。以下是回測研究的結果: 台股長期報酬率回測(含股息)  註:股息按每年平均2.5%加入計算,且為複利計算效果。 ALL IN台灣...

健身新手如何開始你的第一堂健身房訓練:從零到習慣的安全指南

 作者:Jimmy|台中自由教練 健身,不該是讓人感到壓力的字眼。 對許多剛踏進健身房的朋友而言,那些陌生的器材、身邊熟練訓練的人群,甚至是「該怎麼開始」的疑問,都可能成為阻礙前進的原因。 如果你也曾經這樣想,那這篇文章正是為你而寫。 無論你是剛開始關注健康的上班族、希望改善體力與代謝的中高齡朋友,或是重啟運動計畫的退休族群,這裡都將提供你一套安全、實用且具成效的入門建議。 一、準備開始:健身前的三個關鍵元素 時間與心態 :給自己一週2~3次、每次60分鐘的時間,這是最基本且有效率的起點。 適當準備 :走進健身房,。 積極心態 :不需要一開始就完美,但「願意開始」本身,就是你踏上改變的關鍵。 二、暖身:保護關節與提升訓練效果的第一步 開始訓練前,請給身體10~15分鐘的暖身時間,這是預防運動傷害、提升運動表現的必要過程。 建議暖身流程: 筋膜放鬆 (滾筒按摩):釋放肌肉緊繃,提升關節活動度。 動態暖身 :如高抬腿、弓箭步走等,提升體溫與心跳率。 輕度有氧 :跑步機、滑步機5分鐘,準備身體進入訓練狀態。 三、認識器材:從陌生到熟悉的第一步 健身房常見器材可分為兩大類: 有氧器材 適合提升心肺功能與耐力。 常見設備:跑步機、橢圓機、腳踏車、划船機。 重訓器材 幫助你鍛鍊肌肉、增強力量。 常見設備包括: 固定式器材 :容易上手,適合初學者。 分動式器材 :雙側獨立,有助改善肌力不平衡。 滑輪系統 :提供多角度阻力訓練,靈活性高。 自由重量 (啞鈴、壺鈴、槓鈴):動作自然,較需控制與技術。 功能性訓練器材 :TRX、藥球、敏捷梯等,適合多元目標與族群。 四、訓練安排:依時間與體力量身規劃 健身成效不在「訓練得多」,而在「規律持續」。以下提供兩種簡單且安全的訓練安排作為參考。 ▶ 一週訓練2天(全身訓練) 適合忙碌上班族或剛開始訓練的朋友,課表以固定式器材為主,涵蓋全身大肌群。 例:訓練A → 休息 → 訓練B → 休息 ▶ 一週訓練3天(全身訓練) 更穩定的訓練頻率,幫助建立習慣與身體適應。 例:訓練A → 休息 → 訓練B → 休息 → 訓練C 訓練內容將涵蓋: 腿部訓練 :Leg Press、Leg Extension ...

【筋膜放鬆】腿後肌群太緊放鬆完卻沒效果?試試看放鬆足底筋膜!

圖片
  嗨~我是Jimmy,台中自由教練,今天來聊聊腿部筋膜: 在深蹲時會屁股眨眼嗎?做Hip Hinge(髖鉸鍊)時下不去?還是硬舉時活動度不夠會腰痠? 這些可能和 腿後側肌群太緊 有關喔! 當我們 坐著的時間太久,大腿後側的肌群會長期處在縮短的狀態 ,久了之後會讓這條肌肉變得很緊繃,如果在這樣的狀態下沒有放鬆就直接去做訓練,很有可能出現上面所說的狀況。 放鬆大腿後側肌群最常見的方法,是用坐在椅子上用按摩球按壓,或直接伸展它,不過在這裡居米要提供一個更有效的方式,那就是: 用網球放鬆腳底筋膜! 騙人的吧!?放鬆足底真的就能放鬆腿後側嗎? 別急,讓我們做個實驗證明一下。 放鬆足底 1.先進行前彎測試 前彎測試把腿伸直身體向前彎手掌摸地板的動作。在動作中我們可能會感覺到大腿後側很緊,而這個動作正是在測試我們腿後肌的緊繃程度。(如果不覺得緊,恭喜!你的腿後肌群很健康。)在進行放鬆之前,先做一次前彎測試,看看手能不能碰到地板。  2.用網球按摩足底 接下來我們可以拿一顆網球放在腳底, 用腳踩著球,按摩前腳掌、足弓、腳跟這幾個地方,每個地方按壓停留30~60秒。 兩邊足底都充分放鬆。 ​ ▲踩網球按摩這些地方 3.再做一次前彎測試 等放鬆完之後,再做一次前彎測試,比較看看前後兩次的差異。是不是發現身體前彎的角度變大很多?前彎時大腿後側也沒有先前那麼緊了,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呢? 為什麼有效? 為什麼放鬆足底能有效改善大腿後側緊繃?其實,身體後側的筋膜是相連的,筋膜從足底連接小腿、大腿、脊椎,一路到頭頂,這條筋膜的路徑被稱為 淺背線 。 ​ ▲淺背線 我們可以想像這條淺背線就像一串香腸,將身體後側的肌肉串聯在一起,當其中一部分筋膜緊繃,就會影響到整條筋膜線,同樣的,放鬆其中一部分的筋膜,也能放鬆整條筋膜線的張力。這正是為什麼放鬆足底能夠放鬆腿後側的原因。 除此之外,在淺背線中大腿和小腿的筋膜是相連的,久坐不僅會讓我們的大腿後側緊,小腿長時間維持蹠屈的狀態(如圖),也會變得短縮、緊繃。 ​ ​ ▲足蹠屈&小腿深層肌肉 小腿後側的 脛骨後肌、屈趾長肌、屈拇長肌都連接到足底 ,這些肌肉的位置太深層,直接按摩小腿可能沒辦法放鬆到, 必須透過按摩足底才能放鬆 。因此訓練時遇到腿後肌緊繃的問題,一直放鬆大腿後側如果都沒有改善,可以試著放鬆足底看看喔! 預約方式與聯繫資訊 若您正...

【健身重訓】14本健身好書推薦 Part3(進階9-14)

圖片
  嗨~我是Jimmy,台中自由教練,繼續推薦好書: ​ 這篇要介紹的是內容比較多,需要時間消化的書,個人覺得這幾本很適合健身教練或相關從業人員讀。總共介紹六本:《基礎肌動學》、《圖解肌肉與關節 運動.結構.保健》、《功能性訓練手冊》、《肌肉機能解剖觸診技術 臨床按摩療法》、《解剖列車》、《CrossFit 一級訓練指南》。 ​ 9. 基礎肌動學 Paul Jackson Mansfield, Donald A. Neumann/著 分類:解剖科學 特點:好讀排版、清楚易懂的圖解、臨床案例介紹 這本書是我在大四的時候讀的,沒有買,因此只能憑印象介紹(幸好大學只是昨天的事XD)。那時剛看完《人體解剖全書》,想要尋找更詳盡的肌肉解剖知識,才意外接觸到肌動學。這本書是肌動學的基礎,如果說《人體解剖全書》是“靜態”解剖學的教練聖經,那麼這本書就是“動態”解剖學的教練聖經。肌動學就是在介紹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的相互作用,解析身體的移動、旋轉等動作。 前三章介紹了結締組織的組成、肌肉生理學,與物理治療上的應用案例,第4~11章分肩.肘.腕.手.脊.髖.膝.踝來介紹各個關節的解剖構造與生物力學上的功能,每一章都會有各關節在臨床上常見問題與案例參考,最後兩章探討步態與呼吸肌動學,怎麼聽起來整個就很像教練上課會教到的東西!?沒錯!雖然這本書不是那麼好讀,但是對於想要精進的教練,這本絕對是個好選擇! ​ ​ 10. 圖解肌肉與關節 運動.結構.保健 分類:解剖科學 特點:常見運動傷害成因與復健方法、運動科學短篇主題、大量圖片 這本書看似圖多好讀,但其實讀起來蠻累的,因為那些圖全是學術名詞、科學研究和統計圖表啊啊啊!!!別看它彩圖多就被騙了,書中的內容絕對是需要花時間思考跟消化的,個人覺得要熟讀的難度跟解剖列車有得比……幸好這本書將複雜的內容分成101個短篇主題,每一篇大概2~4頁,可以分篇慢慢讀。 這本書分四個部分,分別是肌肉關節構造(解剖學)、日常動作科學、運動動作科學(生物力學、肌動學)、常見運動傷害與復健方法。大推第四部:常見運動傷害與復健方法,身為一名私人教練,一定會遇到各種有關節疑難雜症的學生,十字韌帶斷過、膏肓痛、網球肘、手掌發麻等等,了解關節的機能與疼痛的成因,絕對有助於解決學生的問題。不能解決至少懂得怎麼轉介,幫學生節省時間。另外個人覺得這本書也很適合訓練運動選...

【健身重訓】14本健身好書推薦 Part2(中5~8)

圖片
  嗨~我是Jimmy,台中自由教練,推薦好書Part.2: 這篇介紹的書個人覺得適合稍微有點健身經驗的人,《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》可以學到許多訓練訣竅,但要實際訓練過一段時間,才知道這些訣竅好在哪裡。訓練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受傷,《痛症按摩拉筋全書》告訴我們痛症成因、如何預防以及如何解決。《人體解剖全書》、《人體運動解剖全書》是解剖學的部分,知道肌肉起止點及動作功能,絕對有助於訓練時抓感受度! 持續探索追尋,有助於了解事物的本質。推薦好書第二集,接下來要介紹的幾本書難度會比較高,而且字變多圖變少讀起來比較花時間,適合對重訓背後的科學原理有興趣的人。 這篇介紹還算好讀的四本:《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》、《痛症按摩拉筋全書》、《人體解剖全書》、《人體運動解剖全書》: ​ 5.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 Frederic Delavier, Michael Gundill/著, 李恆儒,宋季純,韓立祥/譯 分類:重訓知識 特點:進階肌力訓練原理、多角度肌肉訓練、一目瞭然的訓練課表 ​ 這本書可以拿來當作《四週練出一身肌》的補充,裡面對於健身的理論基礎講解更多,探討每個人天生構造上的差異,對各度的肌肉訓練方法也有更深入的解釋。書中論了許多健身常見的問題:動作要做快還是慢?臥推雙腳要放在地上還是懸空?划船要反手握還是正手握比較好?用自由重量練好還是器材好?等等問題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解答。 這本書每個訓練動作都會附上動作解剖圖,讓你了解是在訓練哪裡,同時書最後提供了許多針對弱點肌群加強的課表,課表旁邊都有附動作圖,非常適合用手機拍下來到健身房練。 ​ 6.痛症按摩拉筋全書 羅永武/著, 袁育媗/譯 分類:筋膜保健 特點:認識痛症成因、圖文簡單的自療方法 ​ 當你開始重訓了一段時間後,或多或少會發現自己身上關節的疼痛問題,這些問題與肌肉不平衡、姿勢歪斜有關,筋膜保健這類的書籍,就是幫助你去認識與解決疼痛的問題。 書中前兩部分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症狀和運動傷害,包括五十肩、脊椎滑脫、薦髂關節錯位、髂脛束症候群、投手肩、腕隧道症候群等等。每個症狀大概2~4頁就能看完,內容不難。第三部分依症狀解釋放鬆、強化筋膜的方法,這本書教的筋膜自療方法與《筋膜線》相似,講的就是“放鬆、按摩、伸展、強化”,只是這本書對痛症背後的成因講解更多,當你認識了疼痛的成因,往往就是解決它的第一個步驟。 ​ 7.人體...